C++时间复杂度
运行时间可以直观且准确地反映算法的效率。如果我们想要准确预估一段代码的运行时间,应该如何操作呢?
- 确定运行平台,包括硬件配置、编程语言、系统环境等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代码的运行效率。
- 评估各种计算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,例如加法操作 + 需要 1 ns,乘法操作 * 需要 10 ns,打印操作 print() 需要 5 ns 等。
- 统计代码中所有的计算操作,并将所有操作的执行时间求和,从而得到运行时间。
例如在以下代码中,输入数据大小为
// 在某运行平台下
void algorithm(int n) {
int a = 2; // 1 ns
a = a + 1; // 1 ns
a = a * 2; // 10 ns
// 循环 n 次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// 1 ns ,每轮都要执行 i++
cout << 0 << endl; // 5 ns
}
}
根据以上方法,可以得到算法运行时间为6n+12 ns :
但实际上,统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既不合理也不现实。首先,我们不希望将预估时间和运行平台绑定,因为算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运行。其次,我们很难获知每种操作的运行时间,这给预估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。
统计时间增长趋势
时间复杂度分析统计的不是算法运行时间,而是算法运行时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。
“时间增长趋势”这个概念比较抽象,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理解。假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A
、B
和 C
:
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
void algorithm_A(int n) {
cout << 0 << endl;
}
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
void algorithm_B(int n) {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cout << 0 << endl;
}
}
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
void algorithm_C(int n) {
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
cout << 0 << endl;
}
}
图 2-7 展示了以上三个算法函数的时间复杂度。
- 算法 A 只有 1 个打印操作,算法运行时间不随着 n 增大而增长。我们称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“常数阶”。
- 算法 B 中的打印操作需要循环 � 次,算法运行时间随着 n 增大呈线性增长。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被称为“线性阶”。
- 算法 C 中的打印操作需要循环 1000000 次,虽然运行时间很长,但它与输入数据大小 n 无关。因此 C 的时间复杂度和 A 相同,仍为“常数阶”。
图 2-7 算法 A、B 和 C 的时间增长趋势
相较于直接统计算法运行时间,时间复杂度分析有哪些特点呢?
- 时间复杂度能够有效评估算法效率。例如,算法 B 的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,在 n>1 时比算法 A 更慢,在 n>1000000 时比算法 C 更慢。事实上,只要输入数据大小 � 足够大,复杂度为“常数阶”的算法一定优于“线性阶”的算法,这正是时间增长趋势所表达的含义。
- 时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更简便。显然,运行平台和计算操作类型都与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无关。因此在时间复杂度分析中,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计算操作的执行时间视为相同的“单位时间”,从而将“计算操作的运行时间的统计”简化为“计算操作的数量的统计”,这样以来估算难度就大大降低了。
- 时间复杂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例如,尽管算法 A 和 C 的时间复杂度相同,但实际运行时间差别很大。同样,尽管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比 C 高,但在输入数据大小 n 较小时,算法 B 明显优于算法 C 。在这些情况下,我们很难仅凭时间复杂度判断算法效率的高低。当然,尽管存在上述问题,复杂度分析仍然是评判算法效率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。
函数渐近上界
给定一个输入大小为
void algorithm(int n) {
int a = 1; // +1
a = a + 1; // +1
a = a * 2; // +1
// 循环 n 次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// +1(每轮都执行 i ++)
cout << 0 << endl; // +1
}
}
设算法的操作数量是一个关于输入数据大小 n 的函数,记为 T(n) ,则以上函数的的操作数量为:
T(n) 是一次函数,说明其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是线性的,因此它的时间复杂度是线性阶。
我们将线性阶的时间复杂度记为 O(n) ,这个数学符号称为「大 O 记号 big-O notation」,表示函数 T(n) 的「渐近上界 asymptotic upper bound」。
时间复杂度分析本质上是计算“操作数量函数 T(n)”的渐近上界,其具有明确的数学定义。
函数渐近上界
若存在正实数c 和实数
如图 2-8 所示,计算渐近上界就是寻找一个函数 f(n) ,使得当 n 趋向于无穷大时,T(n) 和 f(n) 处于相同的增长级别,仅相差一个常数项 c 的倍数。
图 2-8 函数的渐近上界
推算方法
渐近上界的数学味儿有点重,如果你感觉没有完全理解,也无须担心。因为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只需要掌握推算方法,数学意义就可以逐渐领悟。
根据定义,确定 f(n) 之后,我们便可得到时间复杂度 O(f(n)) 。那么如何确定渐近上界 f(n) 呢?总体分为两步:首先统计操作数量,然后判断渐近上界。
1. 第一步:统计操作数量
针对代码,逐行从上到下计算即可。然而,由于上述 c⋅f(n) 中的常数项 c 可以取任意大小,因此操作数量 T(n) 中的各种系数、常数项都可以被忽略。根据此原则,可以总结出以下计数简化技巧。
- 忽略 T(n) 中的常数项。因为它们都与 n 无关,所以对时间复杂度不产生影响。
- 省略所有系数。例如,循环 2n 次、5n+1 次等,都可以简化记为 n 次,因为 n 前面的系数对时间复杂度没有影响。
- 循环嵌套时使用乘法。总操作数量等于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操作数量之积,每一层循环依然可以分别套用第 1. 点和第 2. 点的技巧。
给定一个函数,我们可以用上述技巧来统计操作数量。
void algorithm(int n) {
int a = 1; // +0(技巧 1)
a = a + n; // +0(技巧 1)
// +n(技巧 2)
for (int i = 0; i < 5 * n + 1; i++) {
cout << 0 << endl;
}
// +n*n(技巧 3)
for (int i = 0; i < 2 * n; i++) {
for (int j = 0; j < n + 1; j++) {
cout << 0 << endl;
}
}
}
以下公式展示了使用上述技巧前后的统计结果,两者推出的时间复杂度都为
T(n)=2n(n+1)+(5n+1)+2 完整统计(-.-|||)
=2n²+7n+3
T(n)=n²+n 偷懒统计(o.O)
2. 第二步:判断渐近上界
时间复杂度由多项式 T(n) 中最高阶的项来决定。这是因为在 n 趋于无穷大时,最高阶的项将发挥主导作用,其他项的影响都可以被忽略。
表 2-2 展示了一些例子,其中一些夸张的值是为了强调“系数无法撼动阶数”这一结论。当 n 趋于无穷大时,这些常数变得无足轻重。
表 2-2 不同操作数量对应的时间复杂度
操作数量T(n) | 时间复杂度O(f(n)) |
100000 | O(1) |
3n+2 | O(n) |
2n²+3n+2 | O(n²) |
n³+10000n² | O(n³) |
2²+10000n10000 | O(2^n) |
常见类型
设输入数据大小为
图 2-9 常见的时间复杂度类型
1. 常数阶 O(1)
常数阶的操作数量与输入数据大小 n 无关,即不随着 n 的变化而变化。
在以下函数中,尽管操作数量 size 可能很大,但由于其与输入数据大小 n 无关,因此时间复杂度仍为 O(1) 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常数阶 */
int constant(int n) {
int count = 0;
int size = 100000;
for (int i = 0; i < size; i++)
count++;
return count;
}
2. 线性阶 O(n)
线性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 n 以线性级别增长。线性阶通常出现在单层循环中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线性阶 */
int linear(int n) {
int count = 0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
count++;
return count;
}
遍历数组和遍历链表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(n),其中n为数组或链表的长度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线性阶(遍历数组) */
int arrayTraversal(vector<int> &nums) {
int count = 0;
// 循环次数与数组长度成正比
for (int num : nums) {
count++;
}
return count;
}
值得注意的是,输入数据大小n需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来具体确定。比如在第一个示例中,变量n为输入数据大小;在第二个示例中,数组长度n为数据大小。
3. 平方阶 O(n²)
平方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 n 以平方级别增长。平方阶通常出现在嵌套循环中,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都为 O(n) ,因此总体为 O(n²) 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平方阶 */
int quadratic(int n) {
int count = 0;
// 循环次数与数组长度成平方关系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for (int j = 0; j < n; j++) {
count++;
}
}
return count;
}
图 2-10 对比了常数阶、线性阶和平方阶三种时间复杂度。
图 2-10 常数阶、线性阶和平方阶的时间复杂度
以冒泡排序为例,外层循环执行 n−1 次,内层循环执行 n−1、n−2、…、2、1 次,平均为 n/2 次,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((n−1)n/2)=O(n²) 。
time_complexity.cpp
/* 平方阶(冒泡排序) */
int bubbleSort(vector<int> &nums) {
int count = 0; // 计数器
// 外循环:未排序区间为 [0, i]
for (int i = nums.size() - 1; i > 0; i--) {
// 内循环:将未排序区间 [0, i] 中的最大元素交换至该区间的最右端
for (int j = 0; j < i; j++) {
if (nums[j] > nums[j + 1]) {
// 交换 nums[j] 与 nums[j + 1]
int tmp = nums[j];
nums[j] = nums[j + 1];
nums[j + 1] = tmp;
count += 3; // 元素交换包含 3 个单元操作
}
}
}
return count;
}
4. 指数阶 O(2^n)
生物学的“细胞分裂”是指数阶增长的典型例子:初始状态为 1 个细胞,分裂一轮后变为 2 个,分裂两轮后变为 4 个,以此类推,分裂 n 轮后有 2^n 个细胞。
图 2-11 和以下代码模拟了细胞分裂的过程,时间复杂度为 O(2^n) 。
time_complexity.cpp
/* 指数阶(循环实现) */
int exponential(int n) {
int count = 0, base = 1;
// 细胞每轮一分为二,形成数列 1, 2, 4, 8, ..., 2^(n-1)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for (int j = 0; j < base; j++) {
count++;
}
base *= 2;
}
// count = 1 + 2 + 4 + 8 + .. + 2^(n-1) = 2^n - 1
return count;
}
图 2-11 指数阶的时间复杂度
在实际算法中,指数阶常出现于递归函数中。例如在以下代码中,其递归地一分为二,经过 n 次分裂后停止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指数阶(递归实现) */
int expRecur(int n) {
if (n == 1)
return 1;
return expRecur(n - 1) + expRecur(n - 1) + 1;
}
指数阶增长非常迅速,在穷举法(暴力搜索、回溯等)中比较常见。对于数据规模较大的问题,指数阶是不可接受的,通常需要使用动态规划或贪心等算法来解决。
5. 对数阶 O(log n)
与指数阶相反,对数阶反映了“每轮缩减到一半”的情况。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n ,由于每轮缩减到一半,因此循环次数是 log2� ,即 2� 的反函数。
图 2-12 和以下代码模拟了“每轮缩减到一半”的过程,时间复杂度为 O(log2 n) ,简记为 O(log n) 。
time_complexity.cpp
/* 对数阶(循环实现) */
int logarithmic(float n) {
int count = 0;
while (n > 1) {
n = n / 2;
count++;
}
return count;
}
图 2-12 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
与指数阶类似,对数阶也常出现于递归函数中。以下代码形成了一个高度为 log2 n 的递归树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对数阶(递归实现) */
int logRecur(float n) {
if (n <= 1)
return 0;
return logRecur(n / 2) + 1;
}
对数阶常出现于基于分治策略的算法中,体现了“一分为多”和“化繁为简”的算法思想。它增长缓慢,是仅次于常数阶的理想的时间复杂度。
O(log n) 的底数是多少?
准确来说,“一分为m
也就是说,底数 m
6. 线性对数阶 O(n log n)
线性对数阶常出现于嵌套循环中,两层循环的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O(log n) 和 O(n) 。相关代码如下:
time_complexity.cpp
/* 线性对数阶 */
int linearLogRecur(float n) {
if (n <= 1)
return 1;
int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 / 2) + linearLogRecur(n / 2)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count++;
}
return count;
}
图 2-13 展示了线性对数阶的生成方式。二叉树的每一层的操作总数都为 n
图 2-13 线性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
主流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为 O(n log n) ,例如快速排序、归并排序、堆排序等。
7. 阶乘阶 O(n!)
阶乘阶对应数学上的“全排列”问题。给定
阶乘通常使用递归实现。如图 2-14 和以下代码所示,第一层分裂出n个,第二层分裂出 n-1
time_complexity.cpp
/* 阶乘阶(递归实现) */
int factorialRecur(int n) {
if (n == 0)
return 1;
int count = 0;
// 从 1 个分裂出 n 个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count += factorialRecur(n - 1);
}
return count;
}
图 2-14 阶乘阶的时间复杂度
请注意,因为当 n≥4 时恒有 n!>2^n ,所以阶乘阶比指数阶增长得更快,在 n 较大时也是不可接受的。
最差、最佳、平均时间复杂度
算法的时间效率往往不是固定的,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。假设输入一个长度为 n 的数组 nums ,其中 nums 由从 1 至 n 的数字组成,每个数字只出现一次;但元素顺序是随机打乱的,任务目标是返回元素 1 的索引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。
- 当 nums = [?, ?, ..., 1] ,即当末尾元素是 1 时,需要完整遍历数组,达到最差时间复杂度 O(n) 。
- 当 nums = [1, ?, ?, ...] ,即当首个元素为 1 时,无论数组多长都不需要继续遍历,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 Ω(1) 。
“最差时间复杂度”对应函数渐近上界,使用大 O 记号表示。相应地,“最佳时间复杂度”对应函数渐近下界,用 Ω 记号表示:
worst_best_time_complexity.cpp
/* 生成一个数组,元素为 { 1, 2, ..., n },顺序被打乱 */
vector<int> randomNumbers(int n) {
vector<int> nums(n);
// 生成数组 nums = { 1, 2, 3, ..., n }
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
nums[i] = i + 1;
}
// 使用系统时间生成随机种子
unsigned seed = chrono::system_clock::now().time_since_epoch().count();
// 随机打乱数组元素
shuffle(nums.begin(), nums.end(), default_random_engine(seed));
return nums;
}
/* 查找数组 nums 中数字 1 所在索引 */
int findOne(vector<int> &nums) {
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size(); i++) {
// 当元素 1 在数组头部时,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 O(1)
// 当元素 1 在数组尾部时,达到最差时间复杂度 O(n)
if (nums[i] == 1)
return i;
}
return -1;
}
值得说明的是,我们在实际中很少使用最佳时间复杂度,因为通常只有在很小概率下才能达到,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导性。而最差时间复杂度更为实用,因为它给出了一个效率安全值,让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算法。
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,最差或最佳时间复杂度只出现于“特殊的数据分布”,这些情况的出现概率可能很小,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算法运行效率。相比之下,平均时间复杂度可以体现算法在随机输入数据下的运行效率,用 Θ 记号来表示。
对于部分算法,我们可以简单地推算出随机数据分布下的平均情况。比如上述示例,由于输入数组是被打乱的,因此元素 1 出现在任意索引的概率都是相等的,那么算法的平均循环次数就是数组长度的一半 n/2 ,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Θ(n/2)=Θ(n) 。
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算法,计算平均时间复杂度往往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很难分析出在数据分布下的整体数学期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通常使用最差时间复杂度作为算法效率的评判标准。
为什么很少看到 Θ 符号?
可能由于 O 符号过于朗朗上口,我们常常使用它来表示平均时间复杂度。但从严格意义上看,这种做法并不规范。在本书和其他资料中,若遇到类似“平均时间复杂度 O(n)”的表述,请将其直接理解为 Θ(n) 。
更多建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