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++建堆操作

2023-09-20 09:19 更新

在某些情况下,我们希望使用一个列表的所有元素来构建一个堆,这个过程被称为“建堆操作”。

借助入堆操作实现

我们首先创建一个空堆,然后遍历列表,依次对每个元素执行“入堆操作”,即先将元素添加至堆的尾部,再对该元素执行“从底至顶”堆化。

每当一个元素入堆,堆的长度就加一。由于节点是从顶到底依次被添加进二叉树的,因此堆是“自上而下”地构建的。

设元素数量为 n ,每个元素的入堆操作使用 O(log⁡n) 时间,因此该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(nlog⁡n) 。

通过遍历堆化实现

实际上,我们可以实现一种更为高效的建堆方法,共分为两步。

  1. 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添加到堆中,此时堆的性质尚未得到满足。
  2. 倒序遍历堆(即层序遍历的倒序),依次对每个非叶节点执行“从顶至底堆化”。

每当堆化一个节点后,以该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就形成一个合法的子堆。而由于是倒序遍历,因此堆是“自下而上”地被构建的。

之所以选择倒序遍历,是因为这样能够保证当前节点之下的子树已经是合法的子堆,这样堆化当前节点才是有效的。

值得说明的是,叶节点没有子节点,天然就是合法的子堆,因此无需堆化。如以下代码所示,最后一个非叶节点是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,我们从它开始倒序遍历并执行堆化。

my_heap.cpp

/* 构造方法,根据输入列表建堆 */
MaxHeap(vector<int> nums) {
    // 将列表元素原封不动添加进堆
    maxHeap = nums;
    // 堆化除叶节点以外的其他所有节点
    for (int i = parent(size() - 1); i >= 0; i--) {
        siftDown(i);
    }
}

复杂度分析

下面,我们来尝试推算第二种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。

  • 假设完全二叉树的节点数量为 n ,则叶节点数量为 (n+1)/2 ,其中 / 为向下整除。因此需要堆化的节点数量为 (n−1)/2 。
  • 在从顶至底堆化的过程中,每个节点最多堆化到叶节点,因此最大迭代次数为二叉树高度 log⁡n 。

将上述两者相乘,可得到建堆过程的时间复杂度为 O(nlog⁡n) 。但这个估算结果并不准确,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二叉树底层节点数量远多于顶层节点的性质。

接下来我们来进行更为准确的计算。为了减小计算难度,假设给定一个节点数量为 n ,高度为 ℎ 的“完美二叉树”,该假设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。

完美二叉树的各层节点数量

图 8-5   完美二叉树的各层节点数量

如图 8-5 所示,节点“从顶至底堆化”的最大迭代次数等于该节点到叶节点的距离,而该距离正是“节点高度”。因此,我们可以将各层的“节点数量  ×  节点高度”求和,从而得到所有节点的堆化迭代次数的总和


T ( h ) = 2 0 h + 2 1 ( h 1 ) + 2 2 ( h 2 ) + + 2 ( h 1 ) × 1

化简上式需要借助中学的数列知识,先对  T ( )  乘以  2  ,得到:


T ( h ) = 2 0 h + 2 1 ( h 1 ) + 2 2 ( h 2 ) + + 2 h 1 × 1 2 T ( h ) = 2 1 h + 2 2 ( h 1 ) + 2 3 ( h 2 ) + + 2 h × 1

使用错位相减法,用下式  2 T ( )  减去上式  T ( )  ,可得:

2 T ( h ) T ( h ) = T ( h ) = 2 0 h + 2 1 + 2 2 + + 2 h 1 + 2 h

观察上式,发现  T ( )  是一个等比数列,可直接使用求和公式,得到时间复杂度为:

T ( h ) = 2 1 2 h 1 2 h = 2 h + 1 h 2 = O ( 2 h )

进一步地,高度为  的完美二叉树的节点数量为 n=2+11 ,易得复杂度为 O(2)=O(n) 。以上推算表明,输入列表并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 O(n) ,非常高效


以上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:
在线笔记
App下载
App下载

扫描二维码

下载编程狮App

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
编程狮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