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让用户思考过多!
生活中有很多总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、或者停下来需要思考的情况,有时不得不求助,到了互联网上,可能很多情况发生了也没什么求助的方法,只好自己猜,不猜了就只好关掉。
网页上每项内容都有可能迫使我们停下来,进行不必要的思考。比如内容信息看不懂,操作功能不明确。例如,方案,觉的罪魁祸首是那些很酷或者自以为很聪明的名字’带有营销倾向的名字和具体公司有关的名字以及生僻的技术名字。
当我们访问Web的时候,每个问号(让用户明白的地方)都会加重我们的认知负担,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要完成的任务上拉开。这种干扰也许会轻微,但它们会累积起来,有时候这样的干扰不用太多,就足以让我们抓狂。况且,人们通常不喜欢苦苦思索后的原理。建造网站的人没有让它们明白易懂(而且容易使用)会让我们对这个网站以及网站的发布者失去信息。
按用户心智模型去设计产品,下面列出一大堆访问老师在访问网站时不应该花时间思考的事。例如:
我在什么位置? 我该从哪里开始? 他们把某某放在什么地方了? 这个页面上最重要的是什么? 为什么他们给它取这个名字?
不让用户思考过多,原则上就是设计符合用户心智模型。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:
(1)方案:需要让人容易理解,快速记忆。根据不同产品定位,找到恰当的切入点,方案过长或者使用用户不理解的情景,如技术用词,营销用词等,都会使人不知所云。省略多余的方案,比如过分修饰,欢迎语,多余技法性语句,这些啰嗦的词语会影响用户对关键信息的阅读理解和判断,必须干掉。
(2) 图形:好的图形表达是优于文字的,但是图形没有把内容表示明确,反而适得其反,给用户造成理解上的困扰。
很多情况下,我们好像都很喜欢做一些很炫的icon来表达某些内容,这些是会起到吸引性,但上记住一点,你的图形是不是很好的阐释了内容,如果做不到,那就去掉吧,不如放大标题来的更好。
每个网站需要有它的独特性来吸引用户,但表达这些独特性的元素,例如图形,一定不能对用户理解内容产生干扰。很重要的一点,我们设计是要表达什么,为了什么,怎样更好的帮助用户来理解这些表达,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。网站不是炫技场,设计要为内容服务。
(3)信息:信息其实是文字、图形等形式的混合体。信息之间,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关联度,不相关联的信息之间是否产生了干扰。
大量的信息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分类,以减轻用户的寻找时间。信息分类处理上,有个深广度问题,广度站点因为层级少,可以让用户不需要点击过多就可以到达底层;尝试站点需要点击更多次,但它在每一层上可以做到让人的思考最小化。所以有效合理的信息分类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准确浏览和完成任务。
(4) 引导:通过菜单,导航,面包屑等手段有效引导用户行为路径,让用户方便去想想去的地方,回他想回的地方。
在路边,我们希望有路牌指示;在杂志上,我们希望前面有目录,在每页我们还希望有页码,在网站设计中,我们引导好用户需要浏览的内容;在用户需要的时候给予网站工具来方便完成任务,在这点上,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上新功能,把功能做的突出,殊不知用户是不是也这样想,他到底在这里需要什么。
(5)操作方式:充分顺应用户的心理思维,来设计功能的操作,可以使用户快速上手。
(6)一致性:设计在同产品(甚至同类产品)中保持一致性,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理解成本,使用户快速上手,增加用户的使用率。
这里的一致性包括颜色,形状,内容,操作方式,比如红绿灯如果各地都不一样,外地人来了岂不会导致交通混乱。同一个网站也应该有这样的一致性,有些都可以保持行业的一致性,比如页面上使用一样的翻页等。既可以降低制作成本,又对用户的使用有良好的健康长寿帮助。到一定程度,也会提升一个品牌的认识,比如阿迪达斯到处使用的三道杠。
我们都知道别让我思考最经典的页面是google首页:logo起到网站认知作用,搜索框紧跟logo并最大化使其最容易被使用,其他信息按归类放置,并根据等级高低依次减弱。虽然大多产品都有其他商业性需要考虑,但设计师不能被这些冲昏头脑,机械性的表现内容。多花心思把繁杂信息理清楚,要知道,设计师都不是很清楚信息的关系,用户就更不会明白。
更多建议: